中共安全系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,是通过选择性抓捕和高调宣传制造恐惧气氛。它并不需要逮捕成千上万人,只要挑几个“示范性案例”,配合全网舆论,就能实现心理镇压的最大化。本篇拆解这一机制的具体操作流程、典型案例和核心心理效应。
🎯 功能定位:高曝光震慑与自我阉割
威慑打击是**“杀鸡儆猴”策略的制度化运作**。
核心逻辑:
- 不用管所有人,只要让所有人都害怕。
- 只要挑几个标志性人物,抓得狠、宣得广、判得重。
- 利用网络同步放大,形成“无处不在的示警”。
目标:
“如果连他都被抓,谁还敢说话?”
⚙️ 操作流程:从画像到宣传
一场成功的威慑打击,往往遵循以下固定流程:
1️⃣ 精准锁定
- 大数据监控筛选影响力人物。
- 重点跟踪敏感话题(翻墙、维权、疫情、民主等)。
- 制定“画像档案”。
2️⃣ 高调抓捕
- 线下拘捕同步拍摄视频。
- 信息在官方通告和媒体渠道迅速流出。
- 刻意用“依法依规”话术。
3️⃣ 全网通稿
- 央视、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统一口径。
- 短时间内大量同质报道。
- 放大“违法性”标签。
4️⃣ 重判量刑
- 法庭审理不公开。
- 判刑标准模糊,量刑偏重。
- 与舆论“他活该”同步输出。
5️⃣ 社交平台扩散
- 热搜话题“依法严惩”。
- 评论区控评,强化恐惧叙事。
结果:
“示范性案例”成为所有潜在异见者的心理负担。
🧠 核心心理效应
威慑打击的有效性,依赖三种心理力量:
1️⃣ 权威恐惧
“既然央视都报道了,他一定有问题。”
2️⃣ 不确定风险
“到底哪句话越线?我最好都别说。”
3️⃣ 社交传染
“你看他被抓了,快删群、退群、闭嘴。”
📝 典型案例拆解
以下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“威慑示警”案例:
📌 张展被判刑事件
背景:
- 公民记者张展,武汉疫情期间实地报道。
- 2020年被捕,2021年判刑4年。
操作特征:
- 高调抓捕:多次官媒报道“扰乱秩序”。
- 口袋罪名:寻衅滋事,适配性极强。
- 恐惧外溢:大量公民记者退缩。
📌 翻墙软件开发者被抓
背景:
- 数名程序员因开发翻墙工具被捕。
- 罪名:协助信息颠覆。
操作特征:
- 技术领域示警:告诫技术人“别碰禁区”。
- 模糊边界:何种技术算犯罪?无清晰标准。
- 跨圈层震慑:程序员圈与维权圈同步恐惧。
📌 孙大午事件
背景:
- 河北民营企业家,因言论与公共事务参与遭整肃。
- 罪名繁多,定性为“涉黑”。
操作特征:
- 舆论统一口径:“涉黑”“扰乱”。
- 经济封杀:公司清算、资产拍卖。
- 示范效应:“有钱也保不了你。”
🕵️♂️ 话术与宣传模板
威慑打击必然伴随统一化宣传话术,常见模板包括:
- “依法依规处理。”
- “扰乱社会秩序。”
- “危害国家安全。”
- “非法牟利。”
- “网络谣言。”
识别方法:
一旦看见同一表述在多家媒体出现,时间集中度极高,基本就是“示警舆论战”。
🚧 破绽与反制
破绽1:选择性执法
- 同样行为,官方媒体不被追责,个人被重判。
- 说明执法标准根本是政治立场。
破绽2:法律模糊性
- “寻衅滋事”“扰乱秩序”界定不清,任意适配。
破绽3:舆论话术一致
- 报道话术模板化、时间密集、评论区高度统一。
反制思路:
- 制作对比案例图,揭示双标执法。
- 收集民间同情声音,与官方话术对比。
- 发布英文版本,引发国际质疑。
📝 小结
威慑打击是中共安全系统最常用、最具心理震慑的武器。
它依赖:
- 示范性高调抓捕
- 舆论高密度扩散
- 模糊法律包装
当每个人都想“宁可多闭嘴”,安全系统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下一篇预告:
👉 ③ 精准数据压迫:算法与社交链
将详细解析算法监控与精准打击的运作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