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【案例】中共外交系统:巴以冲突机会主义

每当中东局势恶化,中共总会第一时间表态“支持巴勒斯坦”,并顺带批评美国。看似道义立场,实则是一种“机会主义”舆论操纵。


📌 案例背景

2023年巴以冲突再度升级,国际社会一片哗然。
中共外交系统迅速发动全球叙事攻势:

✅ 对内:强化“中共站在被压迫者一边”
✅ 对外:利用美式中东政策的争议,转移对中共问题的注意力
✅ 对南方世界:巩固“反美情绪同盟”


📌 立场操作流程

此操作分三步:

1️⃣ 高调表态支持巴勒斯坦

  • 发布“谴责以色列暴力”声明

2️⃣ 定向批评美国

  • 指责“美西方双标、火上浇油”

3️⃣ 弱化自身责任

  • 避免讨论中国与中东各方的经贸往来

📌 情感与立场引导

操作核心:
✅ 借“正义感”转移视线

典型话术:

  • “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当诉求。”
  • “美国才是中东混乱的始作俑者。”
  • “中国从不插手他国内政,始终维护和平。”

✅ 逻辑漏洞:

把自己的立场“先入为主”包装为道德真理。


📌 输出样式

四种常见形式:

✅ 外交部发言

  • 高频使用“正义”“支持”“谴责”

✅ CGTN专题报道

  • 用情绪化镜头烘托受害者

✅ 海外媒体投放

  • 英文稿突出“美国责任”

✅ 社交媒体短视频

  • 重点对美指控,弱化中东复杂性

📌 核心破绽

四个明显漏洞:

1️⃣ 立场选择性

  • 只关注有利于自身的冲突

2️⃣ 责任转移

  • 避谈中国军火及经济交易

3️⃣ 道德先占

  • 把复杂问题简化成“正义 vs.邪恶”

4️⃣ 话术模板化

  • 所有声明高度一致

📌 反制策略

如何识破这套机会主义操作:

✅ 比对多语声明

  • 看内外表态是否不同

✅ 分析利益关联

  • 公布中国与冲突方的经贸数据

✅ 提醒公众:

“同情不代表公正,立场不等于真相。”

✅ 制作“话术对比表”

  • 显示情绪煽动与逻辑漏洞

📌 小结

巴以冲突机会主义不是和平努力,

是利用他人苦难转移自身问题的舆论工具。

要识别它:
✅ 分清同情与操纵的边界,
✅ 牢记:

“正义感最容易被滥用来掩盖责任。”


🐦 Twitter 📘 Facebook ✈️ Telegram 💬 WhatsApp 📧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