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讨论中共的对外宣传(外宣)时,很多人仍停留在“讲好中国故事”或“国家形象塑造”这类表面理解。然而,若要看清其真实目标,就必须把外宣放在一个更深的逻辑坐标系中:它是一个服务于内控的认知武器系统。
中共的统治依赖三个支柱:
- 对内部社会的高强度控制
- 对外部世界的合法性塑造
- 两者的交叉反馈——即用外部承认来巩固内部服从
这意味着,外宣并非“附属工作”,而是主权稳固战略的一部分,其核心逻辑不是单纯让世界喜欢中国,而是让世界接受中共等同于中国的叙事。
📌 外宣的战略定位:三重目标
要理解它的本质,必须先明确它的三重战略目标:
1. 合法性输入
中共深知,一个封闭体制若完全孤立,将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质疑。
因此,它需要通过持续输出“有能力、有道德、有支持”的国家形象,让国际社会——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部分西方舆论圈——在语境上默认为中共的治理合法性。
这种合法性一旦在外部获得,便能反向输入国内,成为压制反对声音的“国际背书”。
“连联合国都在夸我们,难道你比联合国还懂吗?”
这是它最典型的合法性反向投喂。
2. 批评稀释
外宣并非总是直接否认批评,而是善于将批评稀释为相对性问题:
- “西方也有很多问题”
- “每个国家都有阴暗面”
- “历史上的殖民更恶劣”
通过这种方式,中共把对体制的道德评判转化为一种“所有人都不好,所以我们不必改变”的消极等价。
这套方法看似无力,实际上极其有效:
它不需要说服所有人信服,只要让批评者失去道德制高点,就足以降低国际压力。
3. 叙事替代
外宣的最高级目标是输出一种替代性叙事结构,即:
“中国模式并非不自由,而是一种更优的治理模式,是对西方民主混乱的理性修正。”
当这种观点在一部分国家或学术圈被采纳,就产生了“替代共识”,从而为中共的未来扩张和治理模式输出奠定了思想土壤。
“一带一路”媒体合作、联合国大会话语、英文白皮书、智库项目,都在朝这个方向服务。
📌 外宣≠宣传:它是认知战
很多人以为外宣就是“提升软实力”。
实际上,中共外宣具备认知战的三个特征:
- 持续性心理操作
- 非短期公关,而是长期持续的语境塑造
- 多维度分众渗透
- 不仅面向外国公众,也瞄准中国留学生、侨民、跨国商界,精准定制叙事
- 反制性信息工程
- 在外部社会制造混乱与怀疑,削弱批评动员能力
它与冷战时期苏联对西方社会的“和平攻势”类似,但更隐蔽、更去意识形态化,更擅长用“文化中立”“发展阶段”包装。
📌 核心区分:中共与中国
理解外宣的第一原则,是拒绝它试图灌输的中共=中国=人民叙事。
它利用语言偷换,让“批评中共”被混同为“反华”“辱华”。
任何试图讨论极权问题的人,都会先被贴上“不友好”“殖民心态”的标签。
一旦失去区分,就等于接受了外宣的语义框架。
📌 与历史模式的对比
历史模式 | 特征 | 中共外宣 |
---|---|---|
苏联对外宣传 | 意识形态先行,革命输出 | 低调去意识形态,先讲发展后讲优越性 |
纳粹宣传 | 高强度情感动员,妖魔化对手 | 相对柔性,强调文化与相对正当性 |
当代中共外宣 | 分众定制、平台渗透 | 海量碎片式叙事,模糊批判语境 |
这一代外宣,比任何前人都善于利用信息社会的碎片性与算法推荐机制,制造“全景但不聚焦”的认知环境。
📌 外宣的“认知赦免”机制
中共外宣最独特的手段,是把批评转化为“可以理解”的行为:
- “不同文化,不必强求共识”
- “14亿人要吃饭,稳定比自由重要”
- “西方双标没资格批评”
这种“认知赦免”,就是心理战的一种形式:
不试图证明自己正确,而是证明批评没有意义。
一旦你接受它的视角,就放弃了道德判断的权利。
📌 小结
外宣的本质,不是讲好故事,而是消解批评、输出替代性叙事、反向强化内控。
它是一种全球性认知战工程:
外宣是中共的盾,也是它的矛;它在世界舞台上自证正义,同时在国内制造安全幻觉。
了解它的战略定位,是拆解每一个战术、识别每一条叙事的前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