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【案例】中共外交系统:福岛核排放宣传

当福岛核废水排海引发全球关注时,中共迅速借机将议题引导成“反日情绪”和“西方伪善”的大型舆论战。这不仅是环境问题,而是一场典型的认知战操作。


📌 案例背景

2023年,日本政府宣布启动福岛核废水排放计划。
全球多国科学机构和媒体关注此事,中共外交系统立即投入大量资源,通过媒体、社交平台和国际组织,将环保议题塑造成:
✅ “日本对世界的犯罪”
✅ “西方媒体双标失声”
✅ “中国立场即全球立场”


📌 操作逻辑

本次宣传分三步:

1️⃣ 制造情绪危机

  • 利用核污染恐惧放大民众焦虑
  • 把“排放”描述为“核污染入侵”

2️⃣ 输出对外话术

  • 通过CGTN、环球网发布多语纪录片
  • 在东南亚、非洲社交媒体投放“日方危害论”

3️⃣ 引导对日仇恨情绪

  • 借历史创伤叙事把核排放与侵华战争挂钩

📌 话术与视觉样式

核心话术:

  • “日本把危险核废水倒进全人类的餐桌。”
  • “这是对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公然挑衅。”
  • “为什么西方媒体选择沉默?”

典型视觉素材:

  • 浓烟与核标志背景
  • 被污染的鱼类特写
  • 儿童面临健康危机的煽情画面

📌 社媒传播路径

本次外宣的多平台扩散:

✅ TikTok短视频

  • 热门话题 #JapanNuclearWaste

✅ YouTube纪录片

  • “Fukushima: The Silent Disaster”

✅ Facebook定向广告

  • 受众锁定东南亚英语用户

✅ 中英文双语话题

  • “排放毒害 vs. 全球沉默”

📌 情绪引导机制

三层心理操作:

✅ 恐惧

“核污染将吞噬下一代。”

✅ 羞辱

“日本没有悔意。”

✅ 受害

“中国站出来保护全人类。”


📌 核心破绽

四个主要破绽:

1️⃣ 数据缺乏对比

  • 未呈现科学测量与国际机构报告

2️⃣ 议题外延过度

  • 把环保问题硬拉为政治冲突

3️⃣ 历史情绪利用

  • 混淆核废水与二战历史

4️⃣ 单一信息来源

  • 所有数据均来自官媒或关联智库

📌 反制策略

如何拆解这种宣传:

核实多源数据

  • 引用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报告

分离历史与现实

  • 拆解“二战情绪”与核废水关联

对比不同国家态度

  • 显示“全球共识”并不存在

提示公众识别话术

  • 制作“核废水恐慌话术清单”

📌 小结

福岛核排放宣传不是单纯的环保焦虑,

是中共借机转移内部矛盾、塑造道德高地的认知战。

要识别它:
✅ 看信息来源,
✅ 比对数据差异,
✅ 拆掉情绪绑架。

最重要的是:

“科学问题要用科学回应,不是用仇恨放大。”


🐦 Twitter 📘 Facebook ✈️ Telegram 💬 WhatsApp 📧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