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战友问过:
“郭先生为什么总是看似宽容?为什么不怕那些人高调支持后又退场?他到底怎么判断谁是真心?”
其实郭先生自己早就讲得非常明白:
自爆料革命以来,接触最多的是三类人:
一是曾经支持、后来因琐事“伤心离场”的人;
二是打着支持旗号谋求私利、最终原形毕露的人;
三是怀疑文贵人品与能力、逐渐转为不信者。
对于这些人,请自由选择支持与否,无需纠缠,也不必强留。
还有就是默默坚定支持的战友,特别是法治基金的捐款者。他们是愿与爆料革命“同生共死、同荣共辱”的真正同行者。
这段话看似平实,实际上正好把爆料革命七八年来所有人心的层次讲透了。
下面我想帮战友做一次分解,让大家明白:
为什么郭先生不怕高调的人离开?为什么他要用“见人就夸”的策略?
一、第一类人:情绪型短期支持者
“曾经支持、后来因琐事伤心离场。”
这部分人最多,也最典型。
他们的特点是:
✅ 情绪投入很快。
✅ 参与感很强。
✅ 遇到矛盾或挫折就心灰意冷。
这不代表他们是坏人或渗透,但他们注定难以走远。
这类人最容易被中共宣传利用:
- 在舆论上变成“看,连他以前的支持者都走了”的素材。
- 被挑拨,反复被拉回情绪战。
郭文贵为什么说“无需纠缠”?
因为情绪型参与注定短暂。
二、第二类人:高调谋利型“耗材”
“打着支持旗号谋求私利、最终原形毕露。”
这是“渗透者是流水线耗材”这篇文章里讲的典型人物。
他们的轨迹几乎一模一样:
- 刚进圈时极度高调,表态“生死与共”。
- 拼命刷存在感,营造“核心骨干”形象。
- 借机接触捐款、资源、关系。
- 一旦无法满足利益,就翻脸反水。
这里要特别提醒:
不是每个这样的人都直接是中共线人,但每个这样的人都可以被中共利用。
郭先生为什么也要先表扬他们?
因为这是最好的“归档”:
- 先让他们自己树立人设。
- 再看他们表演到哪一步。
- 等他们反水时,用自己曾经的表态定性。
这就是认知战对冲:
你越表演,越容易自我消耗。
三、第三类人:渐进性怀疑者
“怀疑文贵人品与能力,逐渐转为不信者。”
这部分人很多是理性起步,但随着时间推移:
- 觉得“爆料不够快”、“进展不够大”。
- 或者对郭文贵的个性不满意。
- 或者在中共的舆论操作下被动摇。
他们未必恶意,但在长期心理战中失去了耐心。
这部分人也最容易成为中共分裂战的“人群基础”,因为:
“怀疑 + 情绪”最容易被利用来攻击信心。
所以郭文贵的态度是:
✅ 自由选择。
✅ 不必强留。
✅ 不需要互相纠缠。
四、最后一类人:长期低调坚定者
郭先生特别提到:
“还有就是默默坚定支持的战友,特别是法治基金的捐款者。”
这是所有类型里最难动摇的一群人。
他们的特点:
✅ 不需要用高调来证明自己。
✅ 不靠情绪获得认同。
✅ 用时间、行动和付出证明立场。
这才是郭先生真正信任的人。
也是所有渗透、分裂、情绪战最难撼动的人。
五、看清本质:为什么要“见人就夸”?
很多战友疑惑:
“既然这些人很多会反水,为什么郭先生还要一视同仁地拥抱?”
原因非常简单:
- 如果一开始就拒绝所有人,真正支持的人也没机会靠近。
- 如果让人随时表态,伪装者越快暴露。
- 如果让人留在台前刷存在感,中共的渗透资源就越快耗尽。
从“流水线耗材”的角度看:
✅ 他们必须先表演,才能证明“绩效”。
✅ 他们表演越久,留的把柄越多。
✅ 他们翻脸越快,信用破产越彻底。
这是一个双向验证的过程。
六、普通战友该怎么做?
看懂了这四类人,结论其实很简单:
✅ 不要因为看到“退场的人”就怀疑一切。
✅ 不要因为别人表演高调就自动信任。
✅ 不要幻想所有人都能走到最后。
✅ 不要把“被表扬”当作特权。
最值得珍惜的,是那些:
- 低调、理性、长期、稳健的人。
- 能在风波里坚持原则的人。
他们,才是“同生共死、同荣共辱”的同行者。
七、结尾:看透才能冷静
郭文贵这一段话,其实就是在提醒所有人:
真正的同行,不是表态的人,而是默默守的人。
看透了这一点,你就不会因为有人退场而焦虑,也不会因为有人高喊口号而盲目。
认知战是一场长跑,所有人都要先看清自己。
这是一份写给每个还在认真思考的战友的说明。如果有帮助,请自由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