🟧 ⑤非正式骚扰与软性恐吓:幻觉性不安的制造

除了公开抓捕、家属株连,中共安全系统还有一套更隐蔽的恐吓策略:非正式骚扰与软性恐吓。它不通过法律程序,而是用失联、夜敲门、断网、请喝茶,制造长期的幻觉性不安。这种手法成本低、范围广,却最能摧毁心理防线。


🎯 功能定位:不抓你,但让你睡不安稳

非正式骚扰的目标不是立刻封口,而是:

  1. 持续消耗意志
  2. 让恐惧成为日常
  3. 诱导主动退缩

核心逻辑:

“你没有被正式指控,但永远不安全。”


⚙️ 操作流程:常见手段与递进层级

非正式骚扰有多层递进


1️⃣ 夜敲门

  • 凌晨上门核查身份。
  • 不出示书面文件。
  • 留下模糊警告。

心理效应:

恐惧在深夜最容易放大。


2️⃣ 失联

  • 突然手机停机。
  • 社交平台封禁。
  • 家属找不到人。

心理效应:

“我是不是消失了?”


3️⃣ 请喝茶

  • 不定期叫去谈话。
  • 不做笔录。
  • 暗示“继续发声有后果”。

心理效应:

常态化心理消耗。


4️⃣ 断网与断生计

  • 网络突然切断。
  • 工资账户被冻结。
  • 雇主被“约谈”辞退。

心理效应:

“你只能自己停下。”


5️⃣ 陌生跟踪

  • 进出楼下有人盯梢。
  • 接到无声电话。
  • 短信内容暗示监控。

心理效应:

“随时有人在看。”


🧠 幻觉性不安:最隐秘的心理武器

非正式骚扰的最大威力,在于它无法明确界定

心理层面:

  • 没有“正式程序”。
  • 没有“法律依据”。
  • 没有“停止条件”。

它迫使你怀疑自己的感知,逐渐内化恐惧。

受害者常出现:

  • 失眠与焦虑。
  • 社交退缩。
  • 情绪崩溃。

📝 典型案例拆解


📌 唐吉田律师软禁

情况:

  • 多年维权律师。
  • 被反复“请喝茶”、旅游软禁。
  • 无正式起诉。

意义:

  • 非正式失联的极致表现。

📌 微信维权群主多次“约谈”

情况:

  • 每次事件后被叫去谈话。
  • 释放后手机无法使用。
  • 不知道自己何时再被带走。

意义:

  • 幻觉性不安+社交孤立

🕵️‍♂️ 操作话术与识别方法

这类打击常用模糊话术

  • “组织想了解下情况。”
  • “你最近言论不太合适。”
  • “不要再给自己找麻烦。”
  • “只是提醒,没有立案。”

识别要点:

一旦多次出现“只是提醒”,实际上就是威胁。


🚧 破绽与风险

非正式骚扰也存在重大缺陷


破绽1:无合法程序

  • 无任何书面凭据。
  • 国际曝光风险高。

破绽2:长期骚扰易引发同情

  • 民间舆论认为“人都没罪,还逼迫至此”。

破绽3:操作留痕难掩

  • 电话、上门、断网都有证据。

破绽4:心理负担累积反噬

  • 被打压者反而因绝望选择公开爆料。

🔍 应对与反制建议

✅ 记录每一次约谈时间、地点、对话。
✅ 告知朋友与可信媒体,建立安全网络。
✅ 分散社交账号,避免全平台失联。
✅ 留下紧急联系方式与法律求助通道。

重点:

非正式骚扰最怕公开透明与外部关注


📝 小结

非正式骚扰是中共安全系统最廉价、最持久的恐惧制造器

它用“看不见的压力”:

  • 摧毁信任。
  • 破坏正常生活。
  • 迫使人们自我阉割。

没有法律程序,却比刑罚更令人绝望。


下一篇预告:
👉 ⑥ 舆论配合与合法性叙事
将拆解宣传系统如何给镇压“洗白”。

🐦 Twitter 📘 Facebook ✈️ Telegram 💬 WhatsApp 📧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