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注意到,很多国际媒体报道里,总有“理性温和的中国留学生”出面说:“外界对中国有很多误解”?这种看似真诚的表态,其实是中共外宣最有效的代言包装术。
📌 操作定义
留学生代言包装,是中共外宣中用“民间面孔”粉饰叙事的关键策略:
利用留学生身份与文化桥梁,软化体制批评,营造中立、理性、无害的舆论形象。
核心逻辑:
✅ 官媒讲理性没人信,
✅ 留学生讲理性更可信。
📌 代言人选取策略
这套操作专门筛选三类人:
1️⃣ 有海外高等教育背景
- 容易被西方媒体视为“理性发声”
2️⃣ 具备多语能力
- 能直接与国际记者沟通
3️⃣ 政治立场稳定
- 在中共话语框架内表达
📌 话术模板与心理暗示
最常见的话术套路:
- “我在西方读书,但我对中国有不同的理解。”
- “很多批评都是因为不了解中国。”
- “中国人更重视集体利益,这没错。”
- “西方媒体从不报道中国的进步。”
✅ 心理暗示:
“连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都这么说,一定是真的。”
📌 输出样式
典型的留学生代言包装形式:
✅ 国际论坛发言
- 联合国、大学研讨会
✅ 西方媒体专访
- BBC、CNN、德意志之声
✅ 社交媒体个人视频
- YouTube、X推特、TikTok
✅ 舆论社群讨论
- Reddit、Facebook群组
📌 案例解析
🎯 香港反送中运动
- 大批留学生发视频指责“暴力分子”
- 话术聚焦“破坏稳定”
🎯 新疆人权争议
- 留学生辩论:“西方不理解新疆文化”
- 强调“反恐背景”
🎯 新冠封控
- 先承认“封控有问题”
- 再强调“14亿人口只能这么做”
📌 核心破绽
留学生代言包装的四个明显漏洞:
1️⃣ 话术高度一致
- 多人使用同一套措辞
2️⃣ 议题选择性
- 只谈“理性”层面,避谈系统责任
3️⃣ 立场稳定性异常
- 所有人立场极其统一
4️⃣ 媒介配合
- 话题与官媒选题同步
📌 反制策略
对抗这种操作:
✅ 区分个体体验与结构性问题
具体做法:
- 反问:“个人体验能否否定系统性证据?”
- 制作话术比对
- 标注其与官方叙事的高度契合
- 在同场辩论引用第三方数据
📌 小结
留学生代言包装不只是意见表达,
是把体制宣传“温和化”的重要手段。
要识破它:
✅ 保持对话术一致性的警惕,
✅ 不因“理性人设”就放弃质疑。
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:
“这套话术是谁最希望被相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