🟧 ⑥舆论配合与合法性叙事:镇压的“正当性”包装

在每一次打击异议的行动中,中共安全系统并不孤军作战。它总是和宣传系统密切配合,通过高密度媒体通稿、法律化叙事和情绪性标签,制造一种“镇压正当、被害者理应受罚”的舆论幻觉。本文将拆解这套舆论协作机制,剖析其核心话术和心理效应。


🎯 功能定位:把政治打击包装成“依法治理”

舆论配合的核心目标是:

  1. 塑造合法性:制造“依法依规”的表面正当。
  2. 分化公众:让观众觉得“他活该”。
  3. 压缩同情空间:隔绝对当事人的共情。

本质逻辑:

“不是政治迫害,而是他自己犯法。”


⚙️ 操作流程:宣传系统的四步协作

一场“高配版”打击往往包含以下四个宣传步骤:


1️⃣ 高密度通稿

  • 央视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统一报道。
  • 时间集中在抓捕或判刑当天。
  • 标题一致:“依法严惩”“涉嫌扰乱秩序”。

目的:

建立“这是官方定性”的权威感。


2️⃣ 情绪性标签

  • 在新闻中反复出现负面标签:
    • “造谣者”
    • “极端分子”
    • “危害社会”
    • “境外势力”

目的:

把被打击者剥离为“异类”。


3️⃣ 法律化叙事

  • 报道中不断出现:
    • “依法依规”
    • “符合法律程序”
    • “维护社会秩序”

目的:

混淆视听,掩盖打击动机。


4️⃣ 舆论引导与控评

  • 热搜话题统一上线。
  • 评论区“赞”固定口径:
    • “活该!”
    • “中国不是法外之地。”
    • “支持依法处理。”

目的:

压缩异议声音,制造假共识。


🧠 核心心理效应

这种舆论配合产生三种心理影响:


1️⃣ 权威服从

“央视都说了,肯定有道理。”


2️⃣ 社会分化

“他不是普通人,是极端分子。”


3️⃣ 情感隔离

“不要同情他,他自己找的。”


📝 典型案例拆解


📌 张展案

  • 报道关键词:
    • “寻衅滋事”
    • “多次散布不实信息”
    • “依法审判”
  • 高密度通稿一日内发布数十篇。

📌 孙大午案

  • 统一标签:
    • “涉黑”
    • “非法集资”
    • “扰乱公共秩序”
  • 舆论导向:
    • “企业家不是法外之人。”

📌 翻墙软件开发者

  • 宣传话术:
    • “为境外提供非法技术支持”
    • “破坏国家安全”
  • 评论区控评:
    • “不作不死。”

🕵️‍♂️ 常见舆论话术模板

下表是高频出现的舆论包装语

模板话术 功能
“依法依规处理” 强化合法性
“涉嫌扰乱秩序” 模糊具体原因
“极端思想” 情绪污名化
“与境外势力勾结” 转嫁责任
“网络造谣” 降低公信力

🚧 破绽与风险

舆论包装虽然高密度,但存在明显破绽:


破绽1:话术一致

  • 各媒体报道用词高度相似。
  • 显示幕后统一脚本。

破绽2:证据缺失

  • 很少呈现被指控言论的原始内容。

破绽3:民间同情声

  • 社交平台常出现“这也犯法?”的疑问。

破绽4:国际对比反差

  • 海外媒体报道完全不同叙事。

🔍 识别与反制建议

如何识别一场舆论镇压:

✅ 标题、用词一致,时间高度集中
✅ 没有呈现原始证据
✅ 评论区“整齐划一”
✅ 境内外叙事对比极大

反制方式:

  • 对比国际报道,制作“叙事对照表”
  • 收集原始材料,对比官方话术
  • 公布话术重复率,揭示舆论操控

📝 小结

舆论配合是中共安全系统**“洗白镇压”最关键的一步**。

它让:

  • 选择性执法变成“依法治理”。
  • 恐惧传递变成“社会共识”。
  • 政治打压变成“理所应当”。

如果看不穿这套叙事,很多人会在沉默中同意镇压。


下一篇预告:
👉 ⑦ 系统性破绽与风险识别
将分析安全系统的失败点与反制切口。

🐦 Twitter 📘 Facebook ✈️ Telegram 💬 WhatsApp 📧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