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中共外交系统:全球议题混淆

当乌克兰战争、巴以冲突、美国种族对立都被中共媒体反复提起,你是否思考过:这些议题和中国本身有什么关系?其实,这背后是一种高级的议题混淆策略。


📌 操作定义

全球议题混淆,是中共外宣最擅长的叙事操纵手法:

通过把他国危机与中国立场捆绑,制造“相对正当性”与“共同道德阵营”幻觉。

其目的:
✅ 转移对自身体制问题的批评
✅ 混淆国际关注焦点
✅ 争夺议题主导权


📌 典型操作流程

全球议题混淆分三步:

1️⃣ 锁定全球热点

  • 乌克兰战争
  • 巴以冲突
  • 美国内部分裂
  • 欧洲债务危机

2️⃣ 选择对比角度

  • “西方双标”
  • “普世价值破产”
  • “弱国被欺负”

3️⃣ 捆绑中国立场

  • 把中国包装为:
    • 公正中立调停者
    • 发展中国家伙伴
    • 反霸权代表

📌 输出案例

🎯 乌克兰战争

  • 话术:

    “美国对他国主权漠视,却指责中国。”

🎯 巴以冲突

  • 话术:

    “中国一直站在正义一边,西方才是双标。”

🎯 美国种族问题

  • 话术:

    “美式民主连黑人都无法保护,有资格谈人权吗?”

🎯 疫情溯源争议

  • 话术:

    “美国甩锅惯了,从伊拉克战争到新冠都是这样。”


📌 情绪分流机制

全球议题混淆的心理逻辑:

✅ 先制造愤怒:

“看西方多虚伪。”

✅ 再注入同理:

“中国至少是公平的。”

✅ 最后相对化:

“大家都有问题,你凭什么批评中国?”

这种情绪分流最容易击穿批评的正当性。


📌 破绽与矛盾

此战术四个核心破绽:

1️⃣ 议题无关

  • 他国危机无法合理化中国极权

2️⃣ 逻辑错乱

  • “别人不好”≠“我没有错”

3️⃣ 选择性同情

  • 只支持对中共利益有利的“受害者”

4️⃣ 情绪操纵

  • 刻意引导同仇敌忾

📌 反制策略

对抗全球议题混淆:
把讨论拉回中国自身责任

具体做法:

  • 反问:“乌克兰战争与新疆人权有何关系?”
  • 分析逻辑错位:

    “同情弱国≠你就合理”

  • 拆解“正义话术”中的选择性同情
  • 制作“议题关联示意图”揭穿混淆

📌 小结

全球议题混淆不是国际关怀,

是中共为稀释批评的战略性叙事工具。

要识别它:
✅ 不要被同情绑架,
✅ 不要让话题跑偏。

只问一件事:

“这和中国自己的责任有什么关系?”


🐦 Twitter 📘 Facebook ✈️ Telegram 💬 WhatsApp 📧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