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YouTuber在视频里微笑着说“中国很安全,中国人很幸福”,你以为这是他个人感受吗?背后可能是一场精密的舆论工程。
📌 操作定义
外籍舆论制造,是中共对外宣传最具迷惑性的战术:
用“外国人视角”代替官方声音,向全球输出中共话术。
这种手法的本质逻辑:
✅ 让受众认为“外国人站在中国立场=国际共识”
📌 选人与包装流程
操作通常分三步:
1️⃣ 选取代言人
- 外籍网红
- 留学生
- 退休外交官或“国际友人”
2️⃣ 提供资源支持
- 旅行补助
- 制作经费
- 脚本话术指导
3️⃣ 多平台分发
- 官方账号转载
- 海外社交媒体推广
- 中文媒体内部放大
📌 输出渠道与形式
这种操作最常出现的渠道:
✅ YouTube频道
- 标题:“中国的真实生活”
✅ 抖音/小红书
- 生活化短视频
✅ CGTN纪录片
- 主题:“在中国的外国人眼中”
✅ 外媒合作文章
- 署名外籍作者
📌 常见话术模板
- “在西方媒体眼里,中国不完美,但我看到的完全不同。”
- “中国人热情好客,生活安全幸福。”
- “中国的现代化让我震惊。”
- “这些负面报道都是偏见。”
✅ 核心策略:先承认一点问题,再用个人体验消解批评。
📌 素材重复特征
高频出现的人设和内容:
- 一批“老外KOL”反复出镜
- 场景多为同样的:
- 高铁
- 智慧城市
- 乡村振兴样板
- 配乐情绪正面
- 话术近乎模板化
📌 案例拆解
🎯 CGTN“外国人看中国”系列
- 批量制作采访视频
- 外籍人士重复同样表态
🎯 “老外讲中国”YouTube频道
- 部分网红与国有媒体合作
- 内容高度一致
🎯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
- 外国运动员采访+“幸福生活”话术
📌 情绪共鸣机制
这种手法利用:
✅ “他者认可效应”
- “外国人都觉得好,你凭什么质疑?”
✅ “文化中立假象”
- “他不是中国人,肯定更客观。”
这种叙事对非专业受众最具冲击力。
📌 核心破绽
四个最明显的漏洞:
1️⃣ 素材高度重复
- 同样人物多次出镜
2️⃣ 利益关系不透明
- 经费来源与合作方隐藏
3️⃣ 语境局限
- 内容只展示官方指定区域
4️⃣ 话术一致
- 先“承认小问题”,再“整体肯定”
📌 反制策略
对抗外籍舆论制造,核心要点:
✅ 揭露利益关系与脚本套路
具体做法:
- 建立“代言人素材数据库”
- 公开合作合同和资金来源
- 制作多语对比,揭穿话术一致性
- 强调:“个人感受≠结构性真相”
📌 小结
外籍舆论制造不是自发的中立观察,
是中共为巩固合法性,定制的视觉剧本。
识别它,就要永远问:
✅ “谁出钱,谁受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