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中共外交系统的风险与破绽识别指南(下)

中共对外宣传最大的弱点,不是缺内容,而是太“套路”。只要你看得够多,就会发现它反复用同一批素材、同一套逻辑、同一群“演员”。


🟦 破绽五:表演素材反复调用

📌 这是什么?

同一段视频、同一张照片、同一批外国人,被无数次改头换面当“新内容”。


📌 案例

🔹 外国人称赞合集

  • 一位德国小伙子在2019年说:“我爱中国高铁。”
  • 2021年换个字幕:“中国现代化震惊世界。”
  • 2023年又在TikTok出现:“中国城市让人羡慕。”

🔹 扶贫样板村

  • 同一户农民家门口采访三次:

    “感谢党的好政策。”

🔹 街头采访

  • 外国留学生说“中国比西方安全”,
  • 这条素材被剪成5个版本,散布在微博、抖音、CGTN、环球时报。

📌 为什么这是破绽?

✅ 观众只要看过一次,就会觉得重复、假。

✅ 没有新的内容支撑,信任感迅速崩溃。


📌 怎么识别?

  • 视频背景、人物、衣服完全一样
  • 语气和表情一致
  • 时间戳不对(多次“新发布”)

📌 怎么对付?

📝 做素材比对表:

“同一人,三次表演,五个平台。”

💬 提醒公众:

“真实故事不需要反复彩排。”


🟦 破绽六:多语输出前后不一致

📌 这是什么?

同一事件,中共对内说一套,对外说一套。


📌 案例

🔹 台湾问题

  • 中文版本:

    “任何挑衅都必遭毁灭性反击!”

  • 英文版本:

    “China remains committed to peaceful reunification.”

🔹 南海主权

  • 中文:

    “绝不退让寸土!”

  • 英文:

    “China respects regional peace.”

🔹 新疆争议

  • 中文:

    “荒谬的谣言!”

  • 英文:

    “China welcomes constructive dialogue.”


📌 为什么这是破绽?

✅ 双面立场让人不信任

✅ 一旦被对照截图,就暴露两副面孔


📌 怎么识别?

  • 看外交部官网的多语新闻稿
  • 对照新华网中文和CGTN英文
  • 比较语气与用词

📌 怎么对付?

🔍 制作对比图:

“这是中文版,看看英文版说了什么。”

💬 直白揭穿:

“如果你立场坚定,为什么需要两副面孔?”


🟦 破绽七:舆论生态单向灌输

📌 这是什么?

所有信息都来自同一源头,没有第三方视角。


📌 案例

🔹 新疆专题报道

  • CGTN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网、环球时报:
    全部用同一组官派采访素材。

🔹 疫情溯源

  • 所有媒体用“中国疾控中心发布”的数据,
    没有其他独立验证。

🔹 外交部表态

  • 无论多大争议,报道都只用官方通稿。

📌 为什么这是破绽?

✅ 如果全世界都只听一个声音,就不是多元,而是宣传。

✅ 信息闭环一旦被打破,就失去说服力。


📌 怎么识别?

  • 5个平台用同样配图、同样标题
  • “来源:新华社”
  • 没有国际或独立引用

📌 怎么对付?

🎯 提出简单问题:

“除了新华社,还有谁能证明?”

📝 比对引用来源:

“全是官方通稿,零第三方。”


🟦 破绽八:反美论调模板化

📌 这是什么?

所有负面宣传最终都要归结到一句话:“美国才是最大的问题。”


📌 案例

🔹 新疆争议

  • “美国利用人权搞分裂。”

🔹 香港抗议

  • “幕后黑手是美国CIA。”

🔹 乌克兰战争

  • “美国挑起冲突,祸害全世界。”

🔹 巴以冲突

  • “美国双标干涉,假装人道主义。”

📌 为什么这是破绽?

✅ 话术重复到乏味

✅ 把所有问题推给美国,逻辑根本站不住


📌 怎么识别?

  • 不管事件主角是谁,最后都要骂美国
  • “美西方”成为万能背锅词
  • 内容高度情绪化

📌 怎么对付?

🔍 做模板列表:

“看,这些标题是不是一模一样?”

💬 提醒公众:

“就算美国有问题,你的问题就没了吗?”


🟦 小结

这四个破绽是中共外宣最容易被抓住的漏洞:

1️⃣ 一套素材反复用
2️⃣ 双语表态两副面孔
3️⃣ 所有信息只有官方来源
4️⃣ 不管什么都甩锅美国

下一次看到“理性而克制”的新闻、或“外国人惊叹中国”,先问:

✅ 谁写的?
✅ 哪来的?
✅ 讲几遍了?
✅ 说给谁听的?

真相从来不怕比较,只有宣传才需要剧本。


🐦 Twitter 📘 Facebook ✈️ Telegram 💬 WhatsApp 📧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