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看到灾难画面流泪、为“外国阴谋”愤怒、被志愿者事迹感动时,别以为这是独立情感。中共的宣传系统早就设计好“情绪+事件”的双重剧本,先用冲击画面摧毁你的理性,再用统一叙事塞进“正确立场”,最后靠群体压力把你牢牢锁在指定情绪里。等你冷静过来,一切都已默认接受。
通俗讲解:为什么要用情绪+事件?
中共用这种方式,是因为它简单直接:人只要被强烈情绪裹挟,就会短暂失去理性。悲伤让人同情,愤怒让人寻仇,感动让人麻痹,恐惧让人服从。每次有突发事件,先用这些情绪铺天盖地地占据你的感官,再迅速塞进“正确态度”。绝大多数人就此放弃独立判断。
群众是怎么被影响的?(案例+过程拆解)
🚨 1.先看到高情绪内容
案例:汶川地震
- 开头连播“孩子获救哭喊妈妈”“消防员徒手刨废墟”“灾区群众高喊感谢政府”。
- CCTV滚动画面和悲壮音乐,微博首页全是哭泣表情。
🔍 心理反应:
视觉+声音+文字三重冲击,直接刺激镜像神经元,让人代入“如果是我的家人”,理智屏蔽。
🧠 2.大脑先产生情绪反应
- 悲伤(看着哭声、废墟、死亡)
- 愤怒(为什么会塌?是谁的责任?)
- 害怕(地震随时可能来)
- 在这个阶段,人已经失去冷静核查真相的意愿。
🔍 心理反应:
情绪高峰期,大脑理性区(前额叶)活性下降,优先处理生存和情绪信号,先信先转发。
📢 3.统一叙事跟进
宣传操作:
- 第二波报道迅速铺开:“中央高度重视,温总理坐飞机赶赴灾区”。
- 突然转调:焦点从“建筑质量”滑向“全国同心抗震救灾”。
- 专题节目只谈救援温情,极少提“豆腐渣工程”。
心理变化:
- 悲伤被“感动”代替:原本要问“谁该负责”,现在只想点赞“政府救灾”。
- 情绪被重新编码为“正能量”。
- 质疑者在社交平台很快被骂“冷血”。
🤝 4.社交压力(群体从众)
案例:新疆棉事件
- 官媒先推“耐克抵制新疆棉”新闻,话题热搜爆表。
- 大V、明星表态:“支持新疆棉花”。
- 抖音、微博一夜之间全是“买买买”视频。
心理变化:
- 你看到“全网都在愤怒”,不表态就显得不爱国。
- 质疑声被自动归类为“恨国党”“洋奴”。
策略要点:
- 人不是被说服,而是被群体排斥的恐惧裹挟。
- 情绪+社交双重压力,导致高度同质化立场。
🧊 5.情绪冷却后
案例:疫情封城
- 一开始恐吓画面:焊门、拉人去方舱、老人倒在街头。
- 接着推出“志愿者送菜感动中国”,全网歌颂。
- 过几周等大家平静,封城已经被默认合理。
心理变化:
- 等你冷静,心里想“封得也太久”,但已经懒得追问了。
- 社交平台只剩歌颂,没人再讨论封控合法性。
- 情绪消退后,立场已被植入。
总结
情绪+事件,就是一套心理铁笼:
- 先制造强烈情绪让你丧失理性。
- 马上用统一叙事填补“立场空白”。
- 再用群体压力锁死质疑。
- 最后等你冷静下来,已经主动接受了“标准答案”。
你以为自己在表达真情实感,实际上是在按脚本完成站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