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看到“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”“中国-非洲媒体交流年”,以为只是文化互鉴吗?这些平台其实是中共用来输出官方话语、巩固国际叙事同盟的工具。
📌 案例背景
“一带一路”不仅是基础设施和贸易项目,更是一套完整的叙事输出体系。
从2015年起,中共逐步建立覆盖亚洲、非洲、拉美的“媒体共建平台”,将新华社、CGTN内容批量投放至各国主流媒体。
✅ 核心目标:
- 建立“国际合作”外衣
- 巩固中国叙事在全球南方的合法性
- 削弱西方媒体影响力
📌 合作模式拆解
操作流程分四步:
1️⃣ 签署合作备忘录
- 与国家通讯社、电视台达成“战略合作”
2️⃣ 内容共享
- 免费或低价提供新闻、纪录片
3️⃣ 人员培训
- 每年派驻“媒体讲师”进行话术培训
4️⃣ 舆论联动
- 碰到敏感议题时统一口径
📌 媒体话语输出
典型话术:
- “中国与合作国共享发展成果。”
- “中国方案造福当地民众。”
- “西方不应干涉别国自主选择。”
视觉样式:
- 领导人握手合影
- 基建项目航拍
- 当地民众感谢采访
✅ 背后逻辑:
“只要是合作,就代表合法。”
📌 操作样式
四种常见形式:
✅ 联合制作纪录片
- “共筑梦想:中非合作新篇章”
✅ 共享新闻中心
- CGTN内容批量入驻合作国电视台
✅ 联合声明
- 涉及涉疆、涉港议题时同步发声
✅ 学术论坛
- 话术包装“命运共同体”
📌 破绽与争议
四个核心漏洞:
1️⃣ 内容输入单向
- 本地媒体依赖中方供稿
2️⃣ 话语自主性缺失
- 缺乏独立调查能力
3️⃣ 经济依赖
- 项目资金绑定媒体合作
4️⃣ 利益交换
- 以合作换取沉默
📌 反制要点
如何拆穿这套合作外衣:
✅ 公布合作合同内容
- 看内容是否免费、是否有绑定条件
✅ 比对合作前后报道
- 识别舆论倾向变化
✅ 制作“合作影响分析图”
- 显示舆论同质化趋势
✅ 提醒公众:
“合作不是同意,更不是失去批评权。”
📌 小结
‘一带一路’媒体共建平台不是纯粹新闻交流,
是中共输出叙事、制造合法性同盟的战略工具。
要识别它:
✅ 问清楚“内容从哪来,条件是什么,受益者是谁?”
只有看透合作背后的权力关系,
才能守住媒体独立与多元视角。